SHANDONG JIANZE MEDICAL TECHNOLOGY CO.,LTD
 山东健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
新闻资讯
>
您的位置:
“重复检查”的日子要结束了?北京27个检验组套落地,“最少够用”成硬规则,看病再也不用为“没用的检查”买单!
来源: | 作者:健泽 | 发布时间: 22天前 | 116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

明明只是查个普通炎症,医生却开了一长串检验项目,里面好多指标跟自己病情八竿子打不着,最后不仅多花了钱,还白抽了好几管血。

不过现在,这种情况要改变了。改变是因为这一则消息:北京市卫健委出台《常用检验项目医嘱组套专家建议(2025版)》,直接划定27个常用检验组套,涵盖血液、生化、免疫、微生物等常见检查类型,还把“最少够用”定为铁规矩。

这可不是医院内部的小调整,往后咱们去看病开检查单,“大套餐里塞无用项目”的情况,大概率要彻底消失了。

先搞懂:“最少够用”到底是啥意思?

简单说就是——医生开检查,必须“按需开单”,多余的、重复的、跟病情没关系的项目,一律不准加!

这份《专家建议》不是凭空来的。

早在今年4月,国家卫健委、中医药管理局、疾控局就联合发过通知,要求全国医院全面梳理检验套餐,重点盯紧“血尿便三大常规”“血液生化”“肿瘤标志物”这些常用项目,把里面“没必要”“重复”的项目全删掉,而且明确要求2025年6月底前必须完成梳理。


国家一声令下,地方马上跟上:

•河北直接摸底调查重点检验组套,查有没有“水分”;

•内蒙古鄂尔多斯专门搞了“集中整治”,盯紧套餐式检查;

•山西永济更直接,公开征集“重复检查、违规收费”线索,尤其查“打包检查不给明细”的情况;

•浙江更细致,明确说“医保套餐能留就留,其他套餐应拆尽拆”,连放射检查都原则上不准设套餐;

•这次北京的《专家建议》更实用,给每个组套都写了“临床意义”——比如哪个组套适合查肝病、哪个适合查感染,医生一看就知道该开啥,不用再靠“大套餐”凑数。

不止“拆套餐”:医院检验市场正在大变革

其实“拆套餐”只是冰山一角,这两年医院检验领域早就开始了“全链条调整”,咱们看病花的“检查钱”,背后藏着不少变化:

1.检验试剂越来越便宜:集采“砍价”超给力

前几年开始,体外诊断试剂就进入了“集采时代”——肝功、肾功、心肌酶、肿瘤标志物这些常用试剂,都被纳入了“联盟集采”,用“买得多”换“价格低”。比如之前某类肿瘤标志物试剂,集采后价格直接降了不少,医院采购成本低了,最终也能让患者少花钱。


2.连“检验服务”都开始集采了

去年10月江苏先试水,把“无创产前基因检测”纳入服务集采,打破了之前“专机专用”的壁垒(比如某类检测只能用某品牌机器)。之后浙江马上跟上,广东也通过调整服务价格落实集采成果,相当于连“做检查的服务”都开始“砍价”了。

3.医保局紧盯检验价格,反复“挤水分”

国家医保局这几年连续搞了六批医疗服务价格治理,其中三批都针对检验项目——像大家熟悉的“糖化血红蛋白测定”“癌胚抗原(CEA)检测”“甲胎蛋白(AFP)检测”都在里面,目的就是把虚高的价格压下来。

比如安徽就联动试剂集采,把性激素、糖代谢等12个检验项目价格平均降了8%,一年能帮患者省117万多。本质上就是让医院摆脱“靠开检查赚钱”的老路子,把精力放在“看病本身”上。

4.检查结果全国互认,不用重复查了

现在越来越多地方推行“检验结果互认”——比如北京刚调整了606项互认项目,其中206项是检验结果,像血常规、生化指标、肿瘤标志物这些,只要在合规医院做的,换家医院不用再重新查。这一下就避免了“换医院就重做检查”的麻烦和浪费。


对咱们普通人有啥影响?

简单总结3点,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:

1.少花冤枉钱:套餐拆了,没用的项目不会再强制开,检查费能省一笔;

2.少跑冤枉路:结果互认了,换医院不用重复抽血、做检查;

3.看病更透明:组套有明确的临床意义,医生开单更规范,咱们也能清楚知道“为啥要做这个检查”。

接下来,肯定会有更多省份跟进北京的做法,出台更细致的规则。以后去医院做检查,“清单式开单”可能会成为常态。

这既是医疗更规范的信号,也是咱们患者能切实感受到的便利。

注:以上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,本文中对官方政策的相关解读,仅代表本平台观点,内容以官方文件为准。